时间:2022-12-27 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官方网站 作者:《中国艺术年鉴》编辑部
《中国艺术学年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年鉴”大系工程的一员,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年鉴》编辑部(以下简称:编辑部)承担具体编纂工作。为体现“年鉴”荟粹年度经典的特性,从2019—2021卷始,《中国艺术学年鉴》设置“年度优秀论文”栏目,开展了全国征稿及专家评审工作。2022年,编辑部再次开展该项工作,于1月5日向社会公开发布《<中国艺术学年鉴·2022>入鉴论文征集启事》。截至4月30日,共收到投稿、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专家和科研、高校等机构推荐的稿件1000余篇。此后,编辑部组织了多轮的评选工作,以《中国艺术学年鉴·2022》的艺术学理论、音乐学、舞蹈学、戏剧戏曲学、电影电视艺术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7个分卷为基本单元,分别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和《美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中国音乐》等核心期刊的专家学者,评选出30篇论文全文入鉴,此外,各分卷收录多篇论文进行简介。
评审工作分为初审、复审、终审三个环节。本着客观、公正、严谨、审慎的评审原则,以客观性、全局性、学术性、 引领性、创新性、实用性为标准,侧重艺术学基础理论艺术 界年度重点、热点问题,经数轮筛选评审,评审环节中,专家陈述个人意见、现场投票、汇总讨论后再次投票确认入鉴论文。
评审会上,《中国艺术年鉴》编辑部执行主编吴昊向评审专家介绍了入鉴论文评选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表达了编辑部对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和当下艺术研究热点问题的关注,以及对建构跨学科、跨专业的有年鉴特色的艺术学研究学派的期望。评审专家肯定了近年来年鉴编辑部所做出的成绩,并对评审工作提出建议和期望,希望《中国艺术年鉴》编辑部能把这项工作持续做好。
附件:《中国艺术学年鉴·2022》全文入鉴论文篇目(按作者姓名首字母排序)
艺术学理论
李心峰:《“美术”与中国现代艺术体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大观》2021 年第 12 期。
彭锋:《走出艺术批评的危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文艺研究》2021 年第 6 期。
王一川:《艺术学理论的学科进路》,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文艺研究》2021 年第 8 期。
徐子方:《艺术史书写范式革命及其挑战和机遇》,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2021 年第 6 期。
赵奎英:《当代跨媒介艺术的复杂共感知与具身空时性》,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文艺研究》2021 年第 8 期。
朱良志:《说中国艺术中的“古意”》,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 11 期。
音乐学
齐琨:《书写历史——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范式与范畴之中国经验》,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1 年第4 期。
郭威:《试论中国音乐史学的两个传统——兼及“礼俗” 视角之意义》,首都师范大学,《人民音乐》2021 年第 8 期。
李松:《中华传统音乐发展的基本生态条件与现代音乐教育体系建设》,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2021 年第 2 期。
刘康华:《新中国 70 年音乐创作中的中西多声思维碰撞与融汇》,中央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1 年第 1 期。
舞蹈学
姜宇辉:《数字时代的舞蹈:复魅抑或共情》,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 年第 5 期。
朴永光:《“民族舞蹈学”建构再思考》,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 年第 1 期。
仝 妍:《国家在场与现实情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文艺政策与中国舞蹈艺术的当代话语建构》,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百家》2021 年第 3 期。
戏剧戏曲学
陈恬:《从固定到流动:论特定场域剧场的演变》,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文艺研究》2021 年第 2 期。
陈志勇:《清代国服禁戏与民间违禁演出的冲突及缓释》,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 1 期。
宫宝荣:《欧阳予倩戏剧理论与实践中的法国元素》,上海戏剧学院外国戏剧研究中心,《中国比较文学》2021 年第1 期。
吴文科:《存亡继绝 返本开新——写在苏州评话名家唐耿良百年诞辰及其说演的长篇话本<三国>出版之际》,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艺术评论》2021 年第 2 期。
吴新苗:《“京剧革命”与新中国戏曲史分期节点问题》,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艺术》2021 年第 5 期。
电影电视艺术学
陈旭光:《中国新主流电影的“空间生产”与文化消费》,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 年第 4 期。
丁亚平:《七十年中国电影研究的发展、问题及未来走向》,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四川戏剧》2021 年第 10 期。
周星:《对当代中国电影三个前沿理论构架的评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评论》2021 年第 3 期。
柳迪善:《从影院功能、审美潮流、国际视野看 20 世纪80 年代中国电影思维的转变》,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 年第 8 期。
孙承健:《被数字视觉化了的世界:虚拟制作时代电影的身份危机》,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电影艺术》2021 年第 5 期。
张智华:《新中国电视剧发展脉络、主要特点与价值取向》,北京师范大学,《戏剧》2021 年第 3 期。
美术学
陈明:《多元并存与主流建构——中国画十年评述(2010—2019)》,中国国家画院,《美术》2021 年第 5 期。
吴琼:《空白之页:美术史叙事中的边缘盲区》,中国人民大学,《美术观察》2021 年第 9 期。
殷双喜:《国家记忆:新中国纪念性雕塑与主题创作》,中央美术学院,《美术》2021 年第 8 期。
设计艺术学
曹小鸥:《未来设计与超人的世界》,中国艺术研究院,《装饰》2021 年第 5 期。
方晓风:《对偶与造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2021 年第 2 期。
王世福、梁潇亓、邓昭华:《中国城市设计的空间理想思考》,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装饰》2021 年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