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至博士期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获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明清易代之际的文人文学及性别书写的有关话题,曾在《戏曲研究》《中国诗歌研究》《文教资料》《励耘学刊》《中华文化画报》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整理出版学术著作两部《明清易代语境下江南文人的女性书写研究》(34万字)和《走进历史空间——李玉史剧女性研究》(17万字),曾获国家级学术奖项一项: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五届妇女/性别研究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活动二等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元明时期唐宋八大家散文经典化研究》研究课题、院党建研究课题《新时代艺术科研单位党建工作促进业务发展路径研究》与北京市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敦和·莲子计划”书院及传统文化教育传播项目,独立创编历史题材学生戏剧《大哉孔子》并公演两场,相关成果列入北师大戏剧教育研讨会议题。
本书以明清易代为宏观阐释的前提,从多元线索深入考察了明清之际江南文人的女性书写:从历史认知与女性形构、家国情怀与女性场域、政治隐喻与女性身份、易代评判与女性才德四个向度,挖掘易代语境下江南文人女性书写的特质与内涵,彰显独属易代的两性统观的性别书写意识。
绪论部分概述了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理念。第一章论述历史认知与女性形构之间的关系。以《圆圆曲》、卞玉京书写、《两须眉》这三类典范文本探讨易代女性书写中呈现的批判观、隐喻观和书写观及呈现的历史认知的三大维度:历史批判、历史通感、历史重构。第二章论述家国情怀与女性场域之间的关系。以吴伟业宫廷女性题材的“诗史”歌行为例,探讨如何以两性空间中的公/私领域分立达成以“家”写“国”的易代叙事。第三章论述政治隐喻与女性身份之间的关系。以《板桥杂记》为个案,研讨“官妓”与“国士”在易代之后的身份同构问题和新的政治隐喻方式。第四章论述易代评判和女性才德之间的关系。以柳如是、黄媛介这类有特殊遭际的易代女性为个案,查讨她们对传统女性才德命题的书写造成的挑战,以及清初文人运用的书写策略和易代之旨。结语部分统观了以上述四个维度为纬、以两大书写立场(个体与群体、自我与他者)为经、以两性统观的书写意识为节点的易代性别书写的本质。
本书跳出传统的女性形象的解读,也不限于女性写作的框架,借鉴西方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论的研究视域,但有别于权力场域等社会学理论对性别文学研究的渗透,立足文学本位尽可能开阔地探索性别对话的空间及深层的文化意涵。“易代”的精神实质使这样的女性书写有别于《楚辞》以降的香草美人文学传统,将性别书写从政治隐喻的维度向历史建构的脉络纵深延展,更为深刻而全面的展现出性别书写的群体性价值,以及两性对话空间及历史语境的建构。
本书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20年6月出版。